海口长流最大古村,两小村合并而成,10个姓20座庙,建在古官道上
琼北古邑,灼灼其华
在琼北烈楼地区,分布着一批历史悠久、文化浓郁的古村落。这些古村落,或是宗族文化别具一格,或是崇文尚教耕读传家,或是节俗民风特色鲜明,历经千年沉浮,构成了一座又一座特色鲜明的烈楼古庄。
在海盛路与长彤路交界处有座烈楼古庄,是古烈楼地区千年古村落之一,也是长流镇最大的村子。古村曾经是琼岛西线人文交流、商贸往来的必经之路,也是海南人文历史发展的缩影、文化脉络延续的重要传承地。
她有历史,有年代,有文化底蕴;她有传承,有沿革,有历史印记。她古有明经进士,昔有黄埔军校生,今有清华北大天之骄子。
千百年来,这座琼北古邑文化繁荣,人文昌盛,灼灼其华,世人称其为“琼华”。
两村合并,多姓共建
琼华,古官道上的烈楼古庄,长流土话称其为“杜村”。长久以来,大部分人都认为琼华村由海南杜氏二世祖杜凤鸣于北宋熙宁年间(1068年-1077年)开村。
然而,据村里上了年纪的老人所说,琼华村古称美喜村(音译)、顿村,原先是一座与杜村相邻,没有边界的小村子,村民大多为谭姓。
数百年间,随着谭氏、林氏、柯氏、郑氏、王氏、吴氏、钟氏、李氏、陈氏等先后迁入此地,人口数量逐渐增多,村庄规模不断扩大,渐渐地两个小村子合二为一。至民国年间,古村正式更名“琼华”,并且依旧延续长流土话“杜村”的叫法直到今天。
从烈楼先民聚居的小村子,至宋元时期世家大族陆续迁入,再到明清时期商贾移民,琼华村逐渐发展成为一座文化昌盛、物产丰饶、多个姓氏共同群居的古村落,演化出独特、厚重、多元的人文风情。
整个村庄分为老村、新村,而老村又分为上村、下村。漫步在琼华古色古香的老村建筑群,随处可见透着琼州古韵气息的古宗祠、屋舍、巷道、古井和古桥。
邓关显赫,石狮救民
邓关庙始建年份不详,主祀邓大天君(万天雷首)、关圣帝君(关公)等一众神灵,是村内现存最宏大、最古老的庙宇,也是整个村子最大的公庙。
原本是分别祭祀邓大天君和关圣帝君的两座庙宇。后于清嘉庆庚午年(1810年),众村民将两庙合二为一,共同祭祀。经过多次重修扩建,邓关庙现今为三进两厢一拜亭的建筑格局,整体形制恢弘大气,古色古香。
步入门房,庙内高梁上高悬着数块长流地区各兄弟村送来的匾额,如儒头村“恩泽庶民”匾、荣山村“镇抚英灵”匾、尧阁村“帝德天功”匾、大效村“英灵显赫”匾等。
两只石狮子屹立在庙前,其雕工细腻,活灵活现。据村里的老者口述,当年,日本侵略长流地区,刚经过村子时,霎时间两只石狮子口中吐出层层云雾。
片刻之后,整个村子被浓厚的雾气缠绕,仿若海市蜃楼一般,若隐若现,不到一刻钟便完全被掩盖在云雾之中。眼见此等神奇景象,日军不免生疑,不敢贸然入村。正是因为如此,琼华村躲过一劫。
80多年过去了,这两只石狮子至今威风凛凛地站在邓关庙前,守护着村民们,护佑着整个村子。为感谢两只石狮子的恩德,村民们每年都会在庙前举行盛大的民俗活动,诚心诚意地进行祭祀,为狮子庆生。期间整座庙宇四时香火不断,锣鼓喧天,好不热闹。
祠庙几许,香火缭缭
要问长流镇哪个村子的祠庙最多,琼华村绝对可以排的上前三名。据不完全统计,整座村子各类祠庙共有20座,包括15座宗祠,5座公庙,基本保留完好,现存最具特色的当属明清时期建成的十座谭氏祠庙。
琼华谭氏分为谭日兴公和谭孝廉公两大支脉,建有谭日兴公祠、谭孝廉宗祠,谭文峰公祠、谭邦彦公祠、谭文广公祠(谭氏宗祠)、谭东洛公祠、谭继先公祠、谭敦仁公祠、谭美峰公祠、谭秀轩宗祠等十座祠堂。
作为琼华最具代表的祠庙群落,谭氏每座祠堂建筑风格迥异,各有千秋,朝向大多坐北朝南,都有石碑刻写着各自源流派系,其中不乏人文点睛之处。
谭孝廉宗祠始建于元代,内挂的《谭氏名字派系》匾额,短短32字,不仅概况了谭氏起源和宗族郡望,而且还彰显了历代祖宗的功德伟业。
谭日兴公祠里的《宏农郡兴学田常住碑记》刻写了古烈楼乡民教书育人的准则。碑文中“八岁入小学”,“十五入大学”等育人思想,至今还影响着谭氏后人。
除了谭氏十座祠庙外,其他姓的宗祠也颇有看点。柯氏宗祠供奉的是柯氏先祖和天后妈祖。每年妈祖庆典,柯氏族人都会前往福建参与相关活动。
琼华钟氏源自石山镇荣堂村,乃宋末赐进士钟明显之后。上帝三师庙是琼华钟氏公庙,供奉玄天上帝(又称真武大帝)、梅仙公等一众神灵。
在老村一隅,有座破败的“通德堂”,是整个村子唯一的郑氏宗祠。由于年久失修,这座百余年的古老宗祠房顶多处破损,多个房间已经坍塌。
唯有透过破落墙面上,窥见残留的楹联和彩绘,方能感受到古宗祠昔日的辉煌与荣耀。门前楹联“尚响绵长光祖德,书声丕振显宗名”已然绝响,昔日门第如昨日黄花,留给郑氏族人无尽的哀思。
琼华村如此之多祠庙,却唯独没有一座杜氏宗祠,对于重视宗族血脉的长流地区,显然不太符合情理。基于这一点,似乎也印证了当地老人“琼华与杜村自古以来是两个村子”的观点。
作为琼华人的根脉和源流,一座座布满岁月痕迹的琼华祠庙嵌于古巷中,见证了古村的历史变迁,传承了千年古村的人文记忆,也寄托了先人对后人的殷切希望。
走进琼华祠庙,就如同走进烈楼人文肌理最深处,由此可以深切感受到古烈楼的开疆文化、宗族文化及耕读文化的精神内核。虽历经千百年,依然熠熠生辉。
千年沧桑,无尽乡愁
琼华古村历史风物主要集中在老村,每个姓氏的族人以各自的祠庙为中心,逐步建起房宅院落,渐渐形成了一个聚族而居的大村子。
老村内麒麟巷、桂林巷、阐道巷等古巷子曲径通幽,蜿蜒曲折,新旧房屋并排而立,斑驳的火山石墙上,留着岁月沧桑。
在城市化冲击下,老村古建筑留存不多,原本光滑油亮的石板路也披上了冰凉坚硬的水泥。古巷子里的一砖一瓦,一椽一木,无不凝聚着琼华村最古老的故事,最深处的乡愁,蕴含着整个村子最浓郁的人文底蕴。
社会发展,时代变迁,琼华村历经千年,是长流地区历史发展的见证者。随着古建筑的凋零,老人的离去,琼华古村的人文故事,特有的乡土情怀还没来得及讲述、传承,就匆匆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留给后人无尽的念想。
岁月悠悠,千年琼华,留下的是烈楼人对这片土地永久的眷恋和不变的情愫。所以琼华古村需要保护,保护的不仅仅是一座古建筑,而是千年人文的记忆、符号、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