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五夫古镇紫阳楼,刘子羽为朱熹母子而建,传承了千年理学精神
提起福建省武夷山,我想很多朋友一定都是不会陌生的,即使你没有来过,想必也一定听说过这里,但如果提起武夷山五夫古镇,也许很多朋友就会觉得非常陌生了。
当我今天仔细翻看这座古镇历史的时候,我才猛然发现它也是历史感满满的存在了千年。
五夫古镇地处武夷山市东南部,原名五夫里,始于晋代中期,距今已有了1700多年的历史。
这里不仅是“白莲之乡”,还被誉为“邹鲁渊源”,它也是朱子理学发源地,理学宗师朱熹曾在此求学、著述、办学、授徒、生活近50年,可以说这里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朱子理学摇篮。
绍兴十三年(公元1143年),朱熹父亲朱松临终前,曾遗书武夷山籍的生前好友刘子羽,把抚养朱熹长大家庭的重任托付给了他,同时并亲嘱朱熹母子前往依附刘子羽。朱熹遵亡父之命,奉母迁居,前来武夷山麓的五夫里定居。刘子羽为不负好友的重托,遂于绍兴十四年(公元1144年)在自己宅旁造了一所宅居,这座宅子就是紫阳楼的前身了。
历史上的紫阳楼位于屏山脚下,潭溪之畔,周围古树参天,修竹成林,屋前是半亩方塘,屋后是青翠竹林。传说,朱熹的那首《观书有感》就是因朱熹在塘边苦读时,触动灵感,信手写就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但非常可惜的是,后来这座宅子毁于民国。
顺着景区标识往前走,我们首先来到了当年朱熹手植古樟的地方。公元1145年,当时正值朱子16岁生日,义父刘子羽为少年朱子举行了一场正式的家庭礼仪式。朱子亲自种下了眼前这棵古樟树以示纪念,寓意能如此树,扎牢根基,汲取养分,茁壮成长,成就大业。
后来在民国时期,五夫人詹继良(时任崇安县代县长)因仰慕朱子才学,惜古楼荒废,将紫阳楼迁址至潭溪南端屏山脚下,也就是朱子手植樟树的地方,并在原址上立“有宋朱子紫阳楼”纪念碑。后来在历史变迁中,这座县长建的紫阳楼也再度荒废,如今仅存楼基。
一开始我以为这里就是紫阳楼旧址,但后来仔细查看地图,方知它的原址其实是在500米外。沿着小路继续前行,眼前这座复建的仿古建筑,据说就是在紫阳楼真正的遗址上重建的。朱熹曾在此成长、成才、成婚,并著述讲学,可以说紫阳楼不仅是近半个世纪的朱子生活印记,而且更是饮誉世界的朱子理学摇篮。
虽说这座紫阳楼是在2023年重建的,满打满算到今天也不过才三年左右的光景,但在它背后却藏着厚重的理学精神,影响并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
这座紫阳楼其实并不算特别大,半个小时的时间就足够转一圈了。在这处景点里面展示了朱熹的一生,我想对于喜欢南宋程朱理学的朋友而言,这里倒是挺值得看看的。如果对程朱理学不感兴趣,仅仅是参观一下,那么在这里看看朱家的家风,我想也不失为一次很好的精神之旅吧。
千百年来,很多的名人大家都公认,朱熹理学继往开来,实现了儒学的复兴。历史学家钱穆也曾这样评价朱熹:在我们历史上,前古有孔子,近古有朱子。孔子集前古学术思想之大成,开创儒学,成为我们文化传统中一主要骨干。北宋理学兴起,乃儒学之重光。自有朱子,而后孔子以下之儒学,乃重获生机,发挥新精神,直迄于今。
一直以来,我始终觉得旅行的意义其实并不在于欣赏多么壮美的山川河流,也不在于拍出多么赏心悦目的网红照片,而在于通过旅行,洗涤自己的心灵,在古人的精神世界里寻找到遗失的本真,让自己的心真正地静下来,真正地远离尘世喧嚣,我想这才是旅行的意义所在。
- 陕西深山中的古镇,瓦片铺路罐罐垒墙,从西安出发仅需1个半小时 [图]
- 陕西这座千年古镇,被誉为“秦岭第一镇”,距离汉中市车程3小时 [图]
- 最后一个江南烟火古镇,民风淳朴,毫无现代化痕迹[图]
- 南浔古镇:江南水乡的璀璨明珠 [图]
- 乌镇,水墨画中的烟雨江南 [图]
- 河南一座鲜为人知的古镇,拥有独特韵味不收门票,却还是没人去 [图]
- 四川最原始的古镇,拥有全国第一大立佛,景色宛如世外桃源 [图]
- 安徽最“低调”的古镇,被誉为“小上海”,却少有人知 [图]
- 浙江的江南古镇,地处三省交界,建筑融合徽派建筑和浙派建筑特色 [图]
- 四川有座以熊猫命名的AAAA级古镇,充满浓郁的红色文化,不收门票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