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有两人曾预言过刘备的失败,一个被他举荐,另一个却遭其斩杀
汉中大战取胜后,刘备进位为汉中王。
荣升后的第一件事,便是将后部司马张裕收押入狱,准备杀了他。
随后,他下诏公布了张裕的罪名:对汉中之战的结果预言不准。
这当然是欲加之罪了!
因为预言这个玩意儿,本来就是真真假假谁也说不清楚。
更没有哪条法令规定过,预言不准就一定得杀头。
诸葛亮听说此事后,禁不住大惊失色,慌忙上表为张裕求情。
张裕出身于世家大族,是蜀郡名士,名气很大。
杀了他,不仅会令刘备背上残暴之名,还会让蜀郡的世家大族们对蜀汉政权失去信心。
而这,无疑会给他们的兴复大业增加更多的障碍。
为此,诸葛亮专门去面见刘备,向他询问要杀张裕的真正原因。
刘备看着自己的肱骨之臣,叹了一口气后,便对他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兰花虽然芳香美好,可它若生长在门户上,阻挡了人的自由出入,那就不得不将其铲除了。”
刘备并没有听从诸葛亮的劝阻,而是直接下令将张裕押到闹市中斩首,曝尸街头。
那么,刘备为何不听诸葛亮的谏言,执意要杀掉张裕呢?
张裕,字南和,蜀郡人士,在当时是人尽皆知的预言家。
他不但精于术法,而且善于相面。
据说有一次他在照镜子时,看到了自己的面相。经过推算,得知自己将来必定会遭受斩首之刑,情绪失控,竟一把将镜子摔在了地上。
张裕早年曾在刘璋手下做过从事。
从事是汉代对刺史等州郡长官的僚属官吏的统称,一般都是由主官的心腹亲近之人来担任。
张裕能出任这种重要的职位,也足见刘璋对他的倚重和信任。
刘备受刘璋的邀请出兵入蜀时,曾与张裕有过一面之缘。
那时刘备与刘璋的关系,正处于蜜月期。两人在涪城相会时,正好张裕也在坐中。
刘备看到张裕脸上长满了络腮胡子,就调侃他说:“我以前居住的涿县有许多姓毛的人,他们的住所围绕着县城,东南西北无处不在。因此,县令便戏称这种情况为‘诸毛绕涿’。”
这里的“涿”代指脸,“诸毛”的谐音即“猪毛”,言下之意是你脸上长满了猪毛。
这是一种上位者对下属的调侃和玩笑,多少有些拉拢关系的意思在里面。
虽然有居高临下之嫌,却并不含有多少恶意。
谁知张裕却一点儿也不领他的情,当即回击道:“当年有个在潞县做县长的人,后来又调任到涿县做县长。他想给家里写信,在落款时却犯起难来。想署名为‘潞君’,却怕人们不知道他还是涿县的县长。想署名为‘涿君’,却又怕人们不知道,他还曾经当过潞县的县长。再三思考后,便署名为‘潞涿君’”
这里的“潞”的谐音是露,而“涿”则依然是脸的意思,隐含的意思是:你的脸连胡子都没有,全露出来了。
在东汉末年的时候,说人脸上没胡子可不是什么好话。
在一般人的思想中,只有宦官才会没有胡子!
比如当年袁绍屠杀宦官时,就曾经把没有胡子的人全部都当作是宦官杀掉,可见这种思想是如何地深入人心。
在这种情况下,张裕讽刺刘备没有胡子,无疑就是一种赤裸裸的羞辱了。
不过,刘备为人城府极深。
他听到这样的话,不但没有表现出来生气的样子,反而鼓掌大笑,没有让场面继续尴尬下去。
虽然表面上风清云淡,可刘备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却谁也不知道!
此事过去不久,刘璋便与刘备反目,导致刘备一举攻占了整个益州。
刘璋投降后,刘备并没有为难他手下的官吏,反而对他们量才施用,全部都收纳为自己的部下。
张裕也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刘备的后部司马。
益州安定后,刘备见时机成熟,便决意进兵汉中。
可是在大军出发前,张裕却公然站出来阻拦。他上书说:“与曹公争夺汉中,必然会遭到失败!”
鉴于张裕预言家的身份,在这个关键的时刻说出这样的话,绝对是会严重影响士气的。
但刘备却对他没有任何办法!
因为他的身份太特殊了,再加上大战还没有开打,在当时的情况下,根本没有办法对他进行反驳。
可刘备意志坚定如钢铁,又怎么会被这种事情干扰决策!
他没有理会张裕,而是果断下令出兵。
当时刘备心里一定憋着一口气,要用胜利来证明张裕的预言是错的。
只有这样,才能让所有的臣民相信自己才是真正的天命之人!
而一旦战争失利,则必定会让所有人对刘备的信仰土崩瓦解。这样的情况一旦出现,蜀汉必然会面临亡国之危。
可能连张裕自己也没料到,他的那条预言竟然能把一代枭雄逼到如此的地步。
汉中之战后,刘备击败曹操取得胜利。
可没等他高兴多久,张裕却又说出了另外两条预言。
而且,这次的预言并不是对刘备一个人说的,而是公开告诉了所有人。
“到庚子年的时候,刘氏的国祚就尽了,汉朝将彻底灭亡!主公占领益州也不会长久,九年之后又会失去!”
这两条预言就像是两颗重磅的炸弹,在炸乱了蜀汉人心的同时,也炸碎了刘备心中对张裕的最后一丝容忍。
到了此时,张裕的死已经无可挽回了!
那么,张裕的预言到底准不准呢
在史料中,如果不算他给自己看面相的那一条的话,就一共只有三条了。
这三条预言,如果宽泛的来看的话,应该都是准的。比如汉献帝的退位,汉中的得而复失,以及刘备的死亡。
但如果以狭义的角度来看,就只有汉献帝的退位那条还算差强人意了。
其余两条虽然结果都对,但时间上却差了很多,说他预测得不准也不为过。
不过,其实预测的准与不准都不是问题的关键。
张裕之死的主要原因其实在于:刘备发现张裕对蜀汉政权并不忠心!
为何要这样说呢?
因为有了对比才能发现差距!
当时可不是只有一位像张裕这样的“预言大师”。
其实还有一位名气和水平都不比张裕低的人物,也曾预言过汉中之战的结果。
他就是儒林校尉周群!
刘备出征前,周群曾上书说:“出兵汉中应该能够占据汉中之地,却没法得到当地的民心!如果派小规模的军队去,则必定会遭遇失败。应该尽量避免这种事情的发生!”
在这番话里,其实包含着三方面的意思:其一,攻取汉中只派小部队去的话,必然会遭遇失败。
其二,要尽量派出大部队,全力以赴才能取得胜利。
其三,占领汉中后应该尽量安抚当地百姓的民心,防止发生叛乱。
这一套论述完全是站在蜀汉集团的角度来看待问题的,不但预测了后果,还有完善的应对措施。
相比张裕的预言来看,周群的上书可以明显地感受到他对蜀汉政权的认同和忠诚。
他似乎并不是在预言,而是不厌其烦地在做着一份战略推演,四处查缺补漏,以备战时的万无一失。
而这份忠心和认同,刘备肯定是能感觉到的。不久以后,他便上表举荐了周群为茂才。
相对于张裕而言,周群的分析才是刘备真正愿意看到的“预言”。
因为从无神论者的角度来看,所谓的术法和异能其实并不存在。
而所谓的预言,也不过是在对错综复杂的政治形势进行过精细缜密的分析后,所得出来的必然结论。
站在这个角度再去看张裕的预言,是不是就更像是一种心怀叵测的诅咒,而非真心诚意的建言了呢?
而且,张裕顶着“预言大师”的名声,却丝毫不顾忌自己的话对蜀汉政权统治基础的杀伤力。
三段预言出台的时机都相当地微妙,让人不得不怀疑他到底是为了预言而预言,还是心怀恶意而故意想动摇军心。
如果再联系到张裕与刘备初次相见时的那种充满敌意的态度,一切就更加不言而自明了。
所有的证据都不得不让刘备痛下决心,进而做出果断的处置措施。
这也是刘备对诸葛亮所说的所谓“芳香的兰花若生在门户中,也不得不将它铲除”的根本含义了。
其实真实的刘备,并不像人们刻板印象中那么简单。
什么仁义啊、贤德啊、用人不疑啊、宽容大度啊等等,都是他的外在的人设。
真正的刘备,一定是胸怀大局的。
与大局有利时,不妨仁义一些,贤德一些,该用人不疑就用人不疑,该宽容大度就宽容大度。
响到大局的话,那么他必定是杀伐决断,独断专行的,绝对不会让任何人影响到自己的判断。
就算这个人是诸葛亮也一样!
其实,这才是最真实的刘备形象吧!
参考资料:《裴注三国志》《太平御鉴》等
- 朱元璋问沈万三,桌上的猪蹄是什么名?沈万三靠“3字”保住性命 [图]
- 班超如何凭一己之力,再通西域?班超对汉朝的贡献比霍去病还大? [图]
- 刘备死前提拔一员猛将,后来不但为关羽报了仇,还为诸葛亮出了气 [图]
- 清朝名臣刘墉,配得上“好官”之称?其实他的行为比和珅更可恨 [图]
- 汉武帝送的数十车好肉,霍去病宁愿放臭都不吃,却让7万胡人丧命 [图]
- 若刘备打下汉中之后,立马让诸葛亮和马超回援,荆州还会不会丢? [图]
- 关羽被杀后,诸葛亮冷冷地说了11个字,刘备听后立马赐死义子刘封 [图]
- 清朝第一贪官,被抄家时却家徒四壁,皇帝:拿锤子把柱子凿开 [图]
- 曹雪芹家是怎么得罪雍正的,居然落得到抄家的地步? [图]
- 历经4位皇帝而不倒的李泌,有何厉害之处?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