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今天日期 2024-04-27 星期6
    按键CtrL+D收藏本站 便于下次浏览!
loading
立即发布信息
·全国 [切换]
    娱163网 > 今日资讯 > 城市 > 历史人物 >  清朝名臣刘墉,配得上“好官”之称?其实他的行为比和珅更可恨

    清朝名臣刘墉,配得上“好官”之称?其实他的行为比和珅更可恨

    发布:2023-12-20 15:51:49   |   253阅读   |   作者:播播   |   【】【】【网站投稿

    1805年,时任吏部侍郎的刘墉,下旨后照样与同僚们诗酒应和,谈笑风生。酒已半酣方觉尽兴,随侍将他扶回寓所后,他不但没有就寝,反而严正衣冠,安然端坐。

    下人以为大人醉酒糊涂,端解酒汤给他劝其歇息,刘墉闭目含笑,呼而不答,良久方发觉他已溘然长逝,时年85岁。嘉庆皇帝闻奏,想起刘墉的半师之谊,不胜嗟叹。

    清廷念及刘氏家族世代为官,刘墉科举出身,为官清正廉洁,家无余财,也算廉吏,再加上在尚书房服侍多年,于皇子有教诲之功,特追赠其为太子太保,谥号“文清”

    清朝名臣刘墉,配得上好官之称?其实他的行为比和珅更可恨

    官宦世家,少年老成

    刘墉,祖籍山东诸城,是清朝有名的才子,他不但在文学、史学上面造诣颇深,而且书画双绝,棋艺精湛。而他之所以能够双朝为官,屹立不倒,与他的父亲关系匪浅。

    他的父亲刘统勋,是乾隆时军机处的第一人,因其为官敢于直谏,忠诚勤勉、德才兼备而得到乾隆皇帝的赏识,成为军机处第一人。

    他擅长筑堤治水、河道疏通,半生为国奔波,不辞劳苦。乾隆称:“刘统勋,方不愧真宰相!”而他才华横溢,书法疏阔清劲,有著作《刘文正公集》,流传后世。

    而刘墉,作为刘统勋的长子,生活在书香官宦世家,自幼就接受优秀的教育,刘统勋的言传身教,让刘墉养成了敏而好学,沉稳持重的性格,曾被乾隆皇帝笑赞“颇类乃父”

    刘墉极好学,长年伏案苦读,笔耕不辍,导致背部微屈,站立时挺不太直,年岁增长后更甚。嘉庆皇帝经常戏称刘墉为“刘驼子”,也是民间所传“宰相刘罗锅”的由来。

    刘墉虽然好学多才,但刘统勋出于对儿子的保护和对自己官声的考虑,却没有让其早早参加科举。直至刘墉32岁时,已经成家立业,心性成熟,方才科考,果然中第。

    乾隆出于爱才之心,选刘墉入翰林院庶吉士,次年又任命他为广东乡试的正考官,希望他能够为国选士,一展才华。而刘墉果然没有辜负皇帝的期望。

    家风严正,两袖清风

    刘墉入仕早期,基本都在学政这类工作岗位上努力工作,他不但客观公正的为国选才,而且对于各地各级科考的童生、秀才、举子等读书人的教育管理也非常严格。

    对于一些下层学政官吏贪墨渎职等不正之风,他不但深恶痛绝,且铁面无私,进行严厉惩处。还上书皇帝提出多条建议,更好的对学政各级进行考核与管理。

    乾隆对这个沉稳的青年人非常赞赏,不但批准了他的建议,还对他勤勉无私的工作态度给予极大的肯定,还特意做诗来赞扬他。为了更好的锻炼他,派他去冀宁做了道台。

    道台于现代而言,相当于一市之长。而刘墉也没有辜负乾隆皇帝的信任,兢兢业业、清正廉洁,严惩贪恶、修路筑桥,兴修水利,他任道台期间,为冀宁做了很多实事。

    当时的山东巡抚国泰在任期间贪污腐败,致辖地民不潦生,接到言官弹劾之后,乾隆皇帝派刘墉、和坤一道赴山东审理。

    刘墉面对和坤对国泰的维护,刚正不阿,最终顶住压力,将国泰所犯之罪查明,对其明证典刑。行刑当天,百姓夹道欢庆,呼刘墉为“刘清天”

    后因父亲刘统勋行事不羁,父子两人双双降职,但皇帝终究不忍心让如此能员干吏被黜落,不久后即为刘墉改判为降职。而刘墉也因父亲黜落,本人降职,而变得心态失衡。

    他迫切的需要一个契机来实现自己重新回到自己的职场高光时刻,打败自己的政敌和坤,直至下属拿来了一页诗文,刘墉意识到,机会已经到了。

    文字冤狱,进阶利器

    清朝最恐怖的,便是文字狱。而刘墉任江苏学政时,乾隆时期,实施“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有名叫阎大镛的监生,需要交纳粮款。

    而阎大镛自诩读书人,觉得交纳粮款有辱斯文,且阎家着实清贫,阎大镛对于几次三翻上门来收粮款的差人都不假辞色,坚决不交钱。被捕后不但言行倨傲,且屡次逃跑。

    刘墉面对这个难啃的骨头,也是头疼不已,阎大镛是监生,没办法对他用刑,也不能让他坐牢,面对这个难缠的读书人,刘墉颇为头疼!

    于是他潜下心来翻阅县衙门里的案卷,想从中查看这个阎大镛是否有什么前科,突然发现前几年有一桩阎大镛涉及的案件,县令李棠曾经当堂烧毁一本书《俣俣集》

    这是本什么样的书?需要李棠当堂烧毁呢?刘墉马上到当地全城搜寻,终于在阎大镛远亲处,找到了这本书的抄本。书中阎大镛的篇文章中,通篇都是对朝廷的嘲讽。

    县令李棠最早接到阎大镛亲属的告发,说阎大镛满纸背逆之言。李棠为人仁厚,觉得阎大镛明显就是个酸儒,虽说言语偏激,但并没有谋反实据,仅仅将书烧了了事。

    而此书到了刘墉的手中,刘墉仿佛看到了升官的机会。乾隆最重视的就是文字狱,此案一但告给乾隆,自己一定会再得皇帝的重视。这种机会于自己而言,太难得了。

    刘墉将此书上呈乾隆皇帝,而且对书中内容添油加醋的报告出来,乾隆帝果然大怒,将阎大镛九族齐齐诛灭,而县令李棠也因居心不正,而被降职斩首。

    用几百个无辜百姓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是刘墉升任太原知府的调令,原来被书生们视为文学领袖的刘墉,竟然用文字狱来罗织罪名,换取自己青云直上。

    相对比而言,他的手段比和坤可是狠多了!

    有才无德,碌碌无为

    乾隆朝后期的刘墉,遇到了自己人生最大的政敌——和坤,两人对比,刘墉更倾向于理论型的人才,更善长于理论输出,实际行动上并不占优势。

    而和坤则恰恰相反,他没有什么原则和理念,一切以实际为依据,不但能够为乾隆皇帝提供情绪价值,同时还能办好很多的实事儿,这二点是刘墉拍马也赶不上的。

    于是,和坤成为乾隆末期的第一重臣,而刘墉渐渐被边缘化了,心灰意冷的他开始了消极怠工,再加和坤的特意针对,他受到了乾隆的多次申斥和处罚。

    他作为上书房的总师傅,负责管理所有的上书房师傅,教授监管皇子们读书。一次乾隆皇帝无意中来到上书房,发现皇子们大部分都不在,先生更是不知所终。

    问过在场的皇子,乾隆惊讶的得知,上书房的先生已有月余无人来上书房授课了,而作为总师傅的刘镛更是于年初起,便一面也没有在上书房露过,皇帝当然大怒。

    而刘镛自己虽然清廉,但他的下属中经常会出现污腐的劣迹,他明知不妥,也不再干涉,曾经的“刘青天”已经彻底沦落成为了一名有才无德的大清昏官。

    而当初他年青时做的最好的主考官工作,他也因为没有及时监查考官司们的工作标准,导致考官玩忽职守,阅卷潦草,有很多卷子出现了明显的违制和失误。

    就连曾经对刘镛寄予厚望的乾隆皇帝,在一次朝会上,也公然痛心疾首的斥责:“镛,做事拖沓,昏惫懒散,若非无人可用,升职断然轮不到他!”

    而刘墉做的最后一件有益于国的事情,便是乾隆皇帝薨逝后,嘉庆皇帝委任刘镛查处和坤谋逆贪腐等九十余条大罪,并奉旨查抄和坤的家产,搬到半生政敌,他志得意满。

    嘉庆皇帝登基后,急需培养自己的亲信。而刘墉是自己上书房的师傅,还与和珅不睦长期被边缘化。于是暮年的刘墉再次被重用,而此时的刘墉终究年迈,已经无力做出政绩了。

    最后:

    刘墉作为封建官吏,其身上有着当场官场特有的局限性。也许他的初心也想做一名为国造福,清正廉洁的好官,他也为此而进行过努力,至死两袖清风,家无余财。

    但是,他不幸的生于乾隆执政的晚期,此时的皇帝已经没有了年轻时的雄心壮志,对于他的说教并不感兴趣,反而喜欢和坤这样懂情趣,会实干,没有原则的贪官。

    而他的性格一击即溃,没有所谓的人生原则,官场的不得意,让他顺势颓废下去,碌碌无为的度过了下半生。如果没有嘉庆帝为搬倒和坤而重用,也许他会一直混到终点。

    虽然清廷给予他很高的褒奖,实际上,他为了自己升官进阶,大兴文字狱,不受重用后又庸碌的混日子,他为官司的半下生并不如和坤做的实事儿多。

    所谓好官,不是看你有多高的才华,著过多少书,而是你真正为百姓作了什么实事儿!有才无德是下品,用在他身上恰如其份。

    本文网址:https://www.yu163.com/chongqing/chongqing_person/14121.html
    声明:本文中内容图片实属用户及第三方见解自主公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您发觉非法信息或侵权行为,可联系本站管理员。我们将在收到您的信息通知后24小时内删除它。
    娱163网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