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今天日期 2024-05-04 星期6
    按键CtrL+D收藏本站 便于下次浏览!
loading
立即发布信息
·全国 [切换]
    娱163网 > 今日资讯 > 城市 > 历史人物 >  汉人张养浩:比肩范仲淹,朝廷七聘七拒,为何获元朝皇帝青睐?

    汉人张养浩:比肩范仲淹,朝廷七聘七拒,为何获元朝皇帝青睐?

    发布:2023-11-03 17:17:14   |   236阅读   |   作者:酥酥   |   【】【】【网站投稿

    汉人张养浩,这个名字在中国历史上可能不如范仲淹、欧阳修等名臣响亮,但他的一生却充满了传奇色彩。张养浩生于北宋,但他的成就和影响在元朝时期达到巅峰。

    他以勤奋刻苦、清廉高风闻名,被元世祖忽必烈视为当世能臣,历经六朝、七次拒绝朝廷聘请、官至礼部尚书,他的一生成就了一个不可忽视的政治传奇。

    汉人张养浩,比肩范仲淹,朝廷七聘七拒,为何获元朝皇帝青睐

    勤学苦练的童年

    张养浩,出生于元朝至元七年(1270年)的寒食节前后,于济南历城县的富裕家庭。他的家庭背景并非出身名门望族,而是一个富裕的平民家庭。

    张养浩的家族在他祖父张山那一代曾有从军的经历,而他的父亲张郁则偏向商业经营,抛弃了儒家的学问,积累了一定的财富。这为张养浩的学业提供了经济支持,创造了他早年的学习基础。

    尽管张养浩的家庭并非世家望族,但他在幼年时展现了出色的学习能力和勤奋。从十岁开始,他就以非常用功的态度投入学习,日夜不辍。这种用功的精神引起了家人的担忧,他们担心他会因过度用功而伤害自己的身体。

    在中国古代,家长通常鼓励孩子努力学习,但张养浩的妈妈反其道而行之,她要求张养浩早睡,反对他过于用功。但这并没有阻止张养浩,他为了读书,假装早已入眠,然后在深夜独自起床学习,这种用功不懈的精神令人刮目相看。

    母亲许氏曾迁徙至江南,7岁的张养浩随母亲送行到城西,路上他甚至捡到了失主遗落的财物,并不顾失主已经远去的情况,追上去将物归原主,显示了他的诚实和善良。

    这种早期表现预示了张养浩后来在学术和政治领域的杰出成就。他的童年经历以及对知识的渴望为他日后在元朝政坛上的卓越表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张养浩不仅是一个用功的学生,还展现出卓越的文学才华。他在19岁时登临济南白云楼,创作了《白云楼赋》,这篇赋文以其豪放奔放的文学风格而著称。其中的描述如“括万象于宏敞,飞四阿于鸿冥”,“众山故为出奇秀。恍然身世游仙庭,凭栏俯视魄四散”表现出他出众的文学天赋。这篇赋文在当时引起轰动,为他赢得了众多的赞誉。

    政治生涯的开端

    张养浩的政治生涯开始于他被山东按察使焦遂推荐为东平学正。这个职位让他逐渐升迁,成为礼部令史,后来进入御史台,再晋升为御史台掾吏和中书省掾属,最终被选授堂邑县尹。这一路的升迁显示了他在政治领域的出色表现。

    张养浩在堂邑县上展现了出色的执政能力。他决定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改善风气和制度。他毁淫祠、放灾民、灭李虎,使风气为之一震。这些政绩吸引了朝廷的关注,特别是元世祖忽必烈,后者因此开始密切关注张养浩。

    在张养浩的领导下,他与元明善等人提议恢复科举,重新建立上下层融汇交流的通道。这个举措为当时的社会带来巨大变革,为许多学子提供了机会,同时也为文明的流传创造了条件。

    张养浩的政治生涯一直在不断上升,最终他成为礼部尚书,参与中书省的事务。但在他的职业巅峰时期,他的父亲去世,他因丁忧辞去官职,回家奔丧。这个决定展现了他对家庭的责任感,以及对传统礼仪的尊重。

    在他辞去官职的时候,元朝朝廷多次聘请他重返政坛,但每次他都坚决拒绝。他七次拒绝朝廷的聘请,展现了他的原则性和坚韧不拔。这引起了朝廷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他的名声因此更加响亮。

    然而,在陕西发生大旱、民不聊生的时刻,朝廷再次聘请张养浩。他毫不犹豫地走马上任,最终为朝廷竭尽全力,劳累至卒。

    张养浩在陕西的官职期间,他不仅担任政治职务,还在岗位上不辞劳苦,为灾民服务。他每晚祷告,白天出赈济饥民,终日无怠。他甚至因为过度用力,患上了疾病,却仍然坚守岗位,不离不弃。最终,他在岗位上病逝,为国家和人民付出了全部。

    张养浩的遗产不仅包括他在政治上的卓越表现,还有他的文学才华和为民服务的精神。他对后人的影响是深远的,他的七次拒绝聘请成为了一个政治传奇,而他的纪念馆七聘堂也在济南大明湖畔永久保存他的传奇故事。

    结语

    汉人张养浩的生平故事是一个令人钦佩的典范。他不仅以出色的学术才华和政治表现著称,还因他对人民的关爱和坚守原则的品质而备受尊敬。他的一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亮点,也是一个永恒的启发,告诉我们,勤学苦练、清廉高风,不仅可以获得政府的认可,更能赢得人民的尊重。张养浩虽然名声不及范仲淹,但他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

    本文网址:https://www.yu163.com/chongqing/chongqing_person/13683.html
    声明:本文中内容图片实属用户及第三方见解自主公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您发觉非法信息或侵权行为,可联系本站管理员。我们将在收到您的信息通知后24小时内删除它。
    娱163网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