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今天日期 2024-05-20 星期1
    按键CtrL+D收藏本站 便于下次浏览!
loading
立即发布信息
·全国 [切换]
    娱163网 > 今日资讯 > 城市 > 文化遗产 >  重庆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秀山花灯

    重庆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秀山花灯

    发布:2022-07-13 08:34:41   |   4440阅读   |   作者:wangyu   |   【】【】【网站投稿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位于渝、湘、黔、鄂四省(市)结合部。东和东北与湖南省花垣、龙山、保靖县毗邻,南和东南、西南与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相连,北和西北与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接壤,东北角距湖北来凤县20千米。

    远古至清朝末年,秀山“处蜀僻远”,为“百里阻荒”之地。土司制度时期,统治者在县东筑了一道近200千米的“边墙”,把秀山划为“生苗”区,并下了“蛮不出境,汉不入洞”的禁令,因此交通极其闭塞。特殊的地理因素,构成了民俗文化、民间文化生长和传承的特殊地理环境。

    县内隘口镇、清溪场镇、溶溪镇、膏田镇、中和街道、兰桥镇、梅江镇、平凯街道、峨溶镇、石耶镇、龙池镇、石堤镇、宋农镇、洪安镇、岑溪乡、涌洞乡、海洋乡等乡镇至今均有花灯班子。《秀山县志》上有“上元灯火华丽,鱼龙曼衍,平凯最盛”的记载。

    它的起源现无其他文字资料可考,仅从秀山花灯唱词中可见端倪,其一:“灯是灯,灯是灯,灯从何处起?灯从何处生?灯从唐朝起,灯从宋朝兴。唐王设下花灯会,年年元宵闹花灯。花灯三千六百盏,留下两盏到如今。”其二:“唱花灯,跳花灯,灯从何处起?灯从何处生?仁宗皇帝登龙位,国母娘娘瞎眼睛,许下红灯三千六百盏,只留两盏到如今。”其三:“仁宗年间有五姓(吴、龙、廖、石、麻),朝廷进贡观花灯,皇恩赐灯回家转,留传两盏到如今。”三段唱词均说明,秀山花灯起于唐,兴于宋。经考察,如今县内龙、石二姓花灯世家均珍藏着两盏花灯,花灯班都供奉金花、银花两盏灯等。

    歌词“红灯往下传,高挂祭祀堂,祭奠祖先同歌舞,绕着红灯‘跳团团’”则形容的是花灯传至元、明时期的状况。“跳团团”后来又称为“门斗转”,这是秀山花灯最古老的称谓,也是花灯歌舞的基本形态。

    元朝末年,陈友谅兵败,将士流亡秀山,中原文化开始影响当地文化。清雍正十三年(1735),秀山实行“改土归流”,结束了800余年的土司统治,朝廷派流官治理,废除了“蛮不出洞,汉不入境”的禁令,大批汉人迁居秀山安家落户。汉文化与当地文化相互渗透,经过长期演进,到清末民初,完成了秀山花灯的自我表演体系。

    抗日战争时期,大量“下江人”涌入这一地区,江汉文化促进了秀山花灯歌舞的发展。

    民国政府提倡“新文化运动”,给秀山花灯带来了发展机遇,花灯戏在这一时期初具雏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发展秀山花灯,进行了多次收集、整理工作,举办了各种类型的培训班和花灯调演,成立了专业的“秀山花灯歌舞剧团”,秀山花灯进入全面发展时期。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秀山花灯经历了起源于唐、兴于宋,延续于元、明、清,发展于民国,辉煌于新中国的历史进程。

    1995年10月,文化部把秀山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花灯歌舞之乡”;

    1984年11月,四川省文化厅把秀山花灯戏列为“四川省四大剧种”之一;

    1999年11月,重庆市把“秀山花灯”列为“巴渝十大民间艺术”之一。

     

     

    “秀山花灯”是集歌、舞、小戏、曲艺、杂技、吹打、仪式为一体的综合类民俗表演艺术。每年农历正月初二“起灯”,正月十五元宵后“辞灯”。“起灯”是为立神位、拜诸神,“辞灯”是为送灯神、敬神灵。民俗活动按照程序规范地进行,整个活动名为“跳灯”。

    出灯前,花灯艺人在自家堂屋设灯堂,神龛下摆设香案和花灯神位,神位前摆满供品。明烛燃香,唱跳【启灯调】,顶礼膜拜,乞求灯神保佑出灯大吉大利。花灯班来到主家,按开财门、送寿月、祝贺、观灯、闹红灯等顺序进行表演,祝愿主家六畜兴旺、五谷丰登。若主家是手艺人,花灯班要唱【参坛调】,如参木匠、参裁缝等,遇祠堂庙宇要唱参祠堂、参庙神,若遇龙灯、狮灯要唱【会灯调】,深夜受主人家招待要唱【谢主调】,表演结束前唱【辞主调】后方能离开。跳灯有“隔寨不隔家”的习俗,即可以隔一个寨子不去跳,但在一个寨子里就不能隔某一家不跳。家家户户都迎候着花灯班的到来,举行热烈喜庆的“接灯”仪式。

    至今,村寨乡民每逢活动,如节日喜庆、修房造屋、婚嫁等都要请花灯班跳花灯。

    相传,“秀山花灯”有24大调,1000余首曲子。本地专家据收集整理的情况认为,曲子可分为正调和杂调两大类。主要曲调有【红灯调】【灯笼调】【花调】【十字调】等十余种,代表性歌曲有《黄杨扁担》《风吹竹叶空挂心》《绣花绫》《猜字》等数百首。

    花灯唱词内容丰富多彩,已整理的有500余首,内容有拜年祝贺、赞美大自然、歌颂爱情、讲述人生哲理、传授生产生活知识、咏叹历史故事或历史人物等。唱词具有鲜明的地域性语言特色。

    花灯表演,角色分为旦、丑两类。旦角“幺妹子”,乖巧伶俐;丑角“赖花子”,状貌土俗。舞蹈类型分“单花灯”“双花灯”“群体花灯”。两人表演(一旦一丑)叫“单花灯”,四人表演(二旦二丑)叫“双花灯”,多人表演叫“群体花灯”。舞蹈动作主要有身法、扇法、步法三种,包括金龙抱柱、观音坐莲、雪花盖顶、犀牛望月等,矮子步、悠悠步、梭子步、过堂步等,夹扇、羞扇、齐眉扇等动作120余个。

    花灯戏,又名单边戏,是清末民初由花灯艺人们借鉴其他民间剧种创立的。它的唱腔与打击乐同跳花灯有相似之处,有特定的人物和故事情节,由旦、丑、生等角色出演。传统剧目有:《花子醉酒》《三碗饭》《四季景》《看牛牧童》《箍桶匠》《卖花记》《三星送子》等30余出。花灯戏短小简单,多是表现劳动、爱情及百姓日常生活,表演生动,诙谐幽默,虽粗糙单调,已具戏剧雏形。

    花子(丑角)说唱,叫花子刷白(即讲诙谐白话),是说唱性的曲艺演说形式。在歌舞跳灯或演出花灯戏时,开场或中途都有花子刷白。刷白有现成的段子,更多的是即兴编说,见什么说什么。刷白语言幽默、诙谐,说趣事、抖笑料,活跃气氛、逗人发笑,具有承上启下、调节时间、恭喜主家等作用。

    花灯吹打乐,传统曲牌有【长路引】【牛擦痒】【猛虎下山】【懒龙过江】【四钹夹锣】【单吉庆】【双吉庆】等40余个。花灯吹打乐的音调优美、节奏鲜明,有重复,有动感,适宜舞蹈表演。

    民俗仪式中,灯具的设置和灯位的排列都有一定讲究。主灯,名为“雌雄灯”,也称“金花灯”和“银花灯”,设立在堂屋的“天地君亲师”位两旁,表达崇敬之意;副灯,有牌灯、孝福灯、送寿灯、动物灯、植物灯、神话灯等,各有专人执掌,各有特定位置。这些灯具寓有民族繁衍、生生不息,以及六畜兴旺、五谷丰登之意。

    民族服饰和道具,以及男扮女装的“幺妹子”,都具有民族特色。女着红衫,男反穿白羊皮褂,女用红色折扇,男用绿色蒲扇,借色彩的寓意恭贺主人。

    秀山花灯的相关器具制品主要有以下几类。灯具。秀山花灯的灯具制作极其讲究,用篾条编灯框,各色彩纸敷面,镶嵌金边银边;长竹条挑灯,金童玉女执掌灯具。道具有扇子和桌子。扇分两种,乡间的蒲扇、竹制的折扇。方桌三张以上重叠在一起作为跳花灯的特殊场地,名为“高台花灯”,堪称一绝。打击乐器有镗锣、马锣和头钹、二钹。演奏规律是马锣提点,镗锣压拍和收尾,双钹交叉敲击,演奏十分讲究,少数花灯班还用鼓。吹奏乐器有竹笛、大小唢呐。弦乐乐器有大筒(为竹筒蒙蛇皮),音色浑厚。

    跳花灯,载歌载舞,唱、跳、打结合,歌舞形态有“方方好、处处圆”“单摆柳”“双推磨”等。“秀山花灯”舞蹈不在于规范的技巧性而多为自然的模拟性,其文化底蕴丰厚,“男低女高”内含母系崇拜,“踩八卦”隐含宗教神秘感。

    “秀山花灯”综合涵盖了多种艺术门类,并且各品类的容量较大,例如,秀山“花灯民歌”就可以单独成为一个品种,但同时,花灯活动和表演中,各艺术品种又相互依存、融为一体,体现出“秀山花灯”民间艺术品种各自的独立性和同源同流的综合性。其艺术成分中的音乐、文学、舞蹈、曲艺、杂技、戏剧,以及灯具、道具、服饰、造型,甚至祭祀仪式所体现的民俗民风、民间信仰、民间文化等,都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秀山地处渝、湘、黔交界处的渝东南,土、苗、汉文化在历史的变迁中交流融合,表现在民间民俗文化活动中,依附于祭祀仪式和民俗歌舞“跳灯”中,酬神又娱人,整个活动秩序井然,唱、舞、演规范。设立神灵牌位供奉、点烛烧香化纸钱,祭祀中许愿还愿乞求吉祥安康等等,一方民族共同的文化意识、乡土情结,以及虔诚的民间信奉,都寄托在民俗花灯活动中。

    《黄杨扁担》是“秀山花灯”的地道民歌。1957年2月,由具有“百灵鸟”称号的土家乡民严思和首次唱出,来秀山采风的林祖炎等人原原本本地记谱记词,经四川省歌舞团朱宝勇舞台演唱后灌制成唱片,迅速在全国传唱开来。

    秀山县政府把《黄杨扁担》定为“县歌”,花灯歌舞定为“县舞”,加以保护和推广。

    20世纪60年代70年代,重庆市歌舞团编排的秀山花灯舞蹈《幺姑娘》《观灯》,根据《黄杨扁担》改编的男声小合唱《山区运粮队》,四川省歌舞团编创的花灯舞蹈《闯彩门》,参加建国十周年演出获奖,并在各大城市巡回演出;20世纪80年代,秀山花灯歌舞剧团创作的花灯舞《撮鱼》《放风筝》,花灯歌曲《翠绿的木叶歌》《我夸机手好哥哥》等曾代表四川省参加全国“乌兰牧骑式”文艺调演;20世纪90年代花灯戏《洞房花烛夜》参加文化部在福建泉州举办的“全国天下第一团”优秀剧目展演;后舞蹈《跳花灯》获公安部调演一等奖,歌舞《闹梅花》获重庆市总工会、市文联、市文化局调演一等奖。

    以上情况充分说明,“秀山花灯”的民间艺术素材丰富多彩、潜力无限,是植根在渝东南区域的独特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宝藏。

    代表性传承人简介

    石化明 (1933—2009)男,苗族,重庆秀山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秀山花灯代表性传承人。12岁学习花灯,师从石胜鲜、石维国,春节期间常在川黔地区跟随花灯班进行串户表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其所在的寨踵花灯班成为宣传党和政府方针政策的文艺宣传队,在县城及周边村寨十分活跃。在表演过程中,为便于群众围观,他创造性地将花灯二人转形式转移到八仙桌上进行表演,在方寸之间,自如地展现优美的舞姿和平衡技巧,此后,这种表演形式被称作“高台花灯”固定下来,成为秀山花灯区别于其他地区花灯的最大特点。

    彭兴茂 男,土家族,1957年生,重庆秀山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秀山花灯代表性传承人。1964年拜著名花灯艺人潘光兵为师,跟随花灯班走村串寨跳花灯。其天资聪颖,有较高的文化修养,能迅速掌握花灯技能并推陈出新。1987年成为掌调师。其突出贡献在于归纳总结并提升了民间花灯舞蹈语汇,使民间随意性较大的舞蹈更为规范和优美,为花灯走上专业舞台奠定了基础。代表作有《卖货郎》《采茶》《土家摆宝宝》《庆丰收》等。

    何建勋 男,土家族,1972年生,重庆秀山人,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秀山花灯代表性传承人。11岁开始跟随家人学艺,14岁就能单独表演傩戏和花灯戏中的每个角色,既能唱,又能跳。他的嗓音清亮、高亢,带有大山民歌和劳动号子的韵味。他的舞姿灵巧活泼,引人入胜,同时能演唱“打闹”号子和表演傩戏。2003年,秀山县人民政府授予他“民间艺术家”称号。

    杨正斌 男,土家族,1950年生,重庆秀山人,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秀山花灯代表性传承人。他于1962年拜师学习和演出秀山花灯,逐渐掌握了丑角玩花灯的舞扇、指扇、腿、腰动作的基本技能和花灯基本乐曲。主要擅长丑角、旦角的基本动作和唱腔。2004年至2006年,他组织部分花灯爱好者对新院子花灯曲调、词进行收集整理。2010年,撰写《新院子花灯音乐的历史与现状——秀山花灯流派构成调查之一》,在重庆教育学院学报刊载。

    本文网址:https://www.yu163.com/chongqing/wenhuayichan/2022-07-13/2702.html
    声明:本文中内容图片实属用户及第三方见解自主公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您发觉非法信息或侵权行为,可联系本站管理员。我们将在收到您的信息通知后24小时内删除它。
    娱163网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