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顶级豆沙包,六必居十二金钗,这是北京人离不开的两样吃食
首先要说的是春天里的甜蜜,顶级豆沙包儿,北京城的春天,可谓鸟语花香,小长假如果能有一份甜食,会显得更加有滋有味儿,要说的正是老北京豆沙包儿,豆包儿不少小吃店都会做,可您要注意了,老字号柳泉居的豆包,特意强调自个儿叫‘豆沙包儿’一字儿只差,其中大有讲究
豆沙包和豆包儿的区别,还得从‘豆儿’说起,这些红小豆儿,颗颗饱满透着光泽,这跟老北京人经常熬粥用的红小豆儿一样,它叫‘天津红’专门种植在黄沙土中,豆皮儿薄,也就是说只有这种豆子出沙才多,做出来的才能叫豆沙包,然而柳泉居的豆沙包把北京人常说的‘糗’展现得淋漓尽致
按照字面儿上的说法,是指稀饭或带汤水儿的面食,由于放了一段时间没吃,慢慢变稠了,老北京话说挨家待着叫糗着,这话极其生动,所有的红小豆儿都在锅里一动不动‘糗’着,经验丰富的师傅,看时候差不多了,这豆沙馅儿才算是糗好了,为了独特的口感,馅儿料得经过糗,筛,炒,晾等几个过程
一锅炒制的豆馅儿不能超过40斤,整个炒制的过程不停地搅拌,在特定火候下加入一定比例的绵白糖,油和桂花等调料,慢慢地红小豆特有的香气就溢出来了,干稠适度,不粘锅,不黏铲,这豆沙馅儿才算是基本成型
即便是老师傅,这一锅豆沙馅儿也得几个小时的时间,由此可见,这号称‘京城顶级’的豆沙包儿里边,需要的不是任何添加剂,而是慢慢糗的时间以及几十年的经验
二:无肉不欢,祖传下来的酱香肉
清明小长假,怎么能不吃肉呢,老字号月盛斋的酱肉,这个时候就因为美味和便携凸显了优势,可究竟什么绝活儿能让这家老字号,在将近250年的历史中长盛不衰呢,老北京人说的好,北方为酱,南方为卤,越咂摸越香,北京人吃的就是一股浓香
1775年,也就是清朝乾隆40年,月盛斋的创始人,马庆瑞,在前门户部街开始了卖酱肉的行当,与如今的各种策划牌儿相比,早年间的月盛斋也有自个儿的策划,但不是视觉上的,而是嗅觉上的,听老人讲,屋里一做,整个前门大街都飘着一股香味儿,所以老北京人对烧羊肉,酱牛肉,一直情有独钟
之所以怎么香,原因很简单,他使的是六必居的黄酱,而传承了两百多年的香味儿,还离不开炖肉的老汤,旺火煮,文火煨,这是月盛斋用火的工艺一大特点,起码得六七个小时,把咱家自个儿家里的炖肉的俩仨小时已经翻倍了,而月盛斋的牛羊肉,油体积轻,在上面飘着,一润口,第二到嘴里口感很绵润,酱香,肉香,料香,油香,全部融合在一起体现五香
烧肉也是一样,也得先炖,只是跟酱肉汤不同,老北京酱肉是扣汁儿,要做烧羊肉的话要宽汤,颜色得出来,炖好之后,还要烧,它跟炸是两个概念,烧火候要控制在130到140度,烧要上升到150度以上,这道菜看着简单,可火候儿却是微妙至极,迷倒了古今不少吃货
三:老北京酱菜
早年间,住在胡同里的北京人吃的酱菜都是在胡同口的副食店里买,但往往就是雪里蕻之类的一两种,制作简单,用盐腌渍即可,制作技艺复杂的酱菜,让一家老字号成了当时的轻奢品牌,它就是老字号六必居,六必居的招牌菜,还有‘十二金钗’的称号
老北京人都知道,叫三菜三瓜,一芽一露一卜,甜酱八宝菜,甜酱黑菜,甜酱十香菜,这叫甜酱三菜,甜酱瓜儿,还有一种甜酱黄瓜,以及甜酱包瓜,一芽是甜酱姜芽儿,一露是甜酱甘露,一卜就是北京大妞儿特别爱吃的甜酱萝卜
最有特色的是传统糖蒜,稀黄酱,铺淋酱油,这些酱菜的魅力有多大,清朝的皇帝为了这口儿,特意给六必居发了进宫的‘特别通行证儿’清道光6年,六必居的店铺倒给了正白旗德源名下,从此以后德源把六必居的酱菜带进紫禁城,皇宫为了送酱菜方便,这才给他赐了一个黄马褂儿和红缨帽
而且每一滴都得有高品质,老北京有这么一个讲究叫春制曲,夏晒酱,所有讲究都体现在细节之处,相传六必居在挖出自个儿的水井里,都得去鲜鱼口井儿胡同挑水,而这口井的出现,不仅成就了六必居,还方便了街坊邻居,它是城南少有的甜水井,用它做的酱菜,那是鲜甜脆美
老字号的招牌能立得住,离不开一直以来对食材品质的挑剔,这也是征服北京人味蕾的真正原因,北京人打小儿就吃过见过,但老字号里的这些吃食,百吃不腻,吃的不光是味道,更是一种情怀,一种念想儿!